第335章(2 / 2)

乱明 喻心 3020 字 1个月前

杨嗣昌立即票拟,建议朱由检同意王继谟的计划。由于事先与朱由检做过沟通,朱由检也毫不犹豫地在票拟上批红。

做完这些事情后,杨嗣昌的兴奋还未过去,继续思索华夏民族在草原上的应该采取的战略。

杨嗣昌认为,草原不能成为中原的负担,而应该如海洋一般,有反哺中原的能力。这种反哺,一则是获取在中原生产成本极高的战马、羊毛、兽肉等物,二则是提供中原难以培养的骑兵兵员。

同时,中原也应该为草原提供在草原上无法生产的粮食、茶叶、丝绸、棉布等物,双方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最终融为一体。

杨嗣昌还认为,应该将草原看做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任何对立、仇恨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战争及杀戮。

最后,杨嗣昌还认为,应该筹谋在草原建立严密的统治,让草原民族彻底摒弃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由于羊毛这一利源的出现,牧民们能轻松地从中原获取粮食,固定于某一区域放牧,成为了可能。中原大力发展毛纺,不仅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也能为草原民族提供购买中原货物的金钱。

……

杨嗣昌越想越兴奋,恨不得自己亲自操刀,来主导中原对草原的攻略。显然,这不可能,杨嗣昌舍不得让这些足以改变时代的构想湮灭,想来想去,杨嗣昌给熊文灿写了一封私人信件,以探讨的名誉,将自己的构想完完整整地变成了文字,发往陕西。

熊文灿宦海沉浮半辈子,一眼就看出了杨嗣昌的用意,迅速将信函转交给林纯鸿。

林纯鸿看到杨嗣昌的信后,忍不住发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

末了林纯鸿对张道涵说道:“仅从杨嗣昌写这封信看,杨嗣昌就不是政客,而是一位心怀天下、以黎民苍生福祉为己念的政治家!”

林纯鸿将自己对草原的战略告知熊文灿,令其回信给杨嗣昌。

杨嗣昌收到信函后,发现林纯鸿的战略不仅比他详实,而且还有具体的实施步骤,不仅大松了一口气,甚至心里起了一丝惺惺相惜之意。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王继谟收到朝廷的命令后,一直悬在胸口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暗自庆幸躲过了一劫。庆幸之余,又觉得后怕不已:照盛坤山这种搞法,参军联席署会议的实质,迟早要被朝廷识破。

识破之后,他会是被监禁,还是流放,与或是砍头?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王继谟突然想到,要是自己如熊文灿一般投靠荆州,岂不是化险为夷?

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作为正统的儒士,多年的教育和熏陶让他拼命地回避这个想法。但是,这个避险的办法一经产生,无论怎么回避,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折腾了半天,王继谟最终决定,先看看情势再说,万一最终无回旋之地,索性投靠荆州算了。

王继谟找到了终极避险办法,心态一下子发生了转变,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战争准备工作中去。甚至,他还派人提醒盛坤山,筑城之策不可取,一则没有足够的人力筑城;二则,筑了城之后,不太可能放更多的兵力驻守,最终还是会失去。

接到王继谟的提醒后,盛坤山回信道:督师可闻旅顺棱堡乎?四千余兵力驻防,数十万鞑子重骑不敢轻辱,无他,棱堡尔!

棱堡?王继谟疑疑惑惑地收集旅顺的情报,开始关注正在发生的军事革命。

……

历来,中原军队在进攻草原时,草原武装除了跑路,别无选择。因为,无论中原朝廷有多腐败,但其组织能力非草原所能比,既然已经发动组织难度相当高的攻击行动,初期根本非草原武装所能硬抗。

所幸的是,中原军队数量庞大,后勤补给压力非常大,通信联络非常难,待中原军队师老兵疲,总能让草原武装找到机会切断后勤补给路线、或者找到穿插的机会。

这样的战例数不胜数,就连大明魏国公,在草原也吃过大亏。

这次也毫不例外,当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及郑嘉栋部行至保德、府谷时,离此地最近的准格尔部开始往西北方向转移。

鄂尔多斯部内,又分为许多部落,其中准格尔、鄂托克、伊金霍洛、杭锦旗、达拉特、乌拉特、乌审等部落较大。

同时,准格尔部派出少量的骑兵,一直保持与武卫军团的接触,查探武卫军团的虚实,看看张凤仪会犯什么错误。比如各部之间距离过远、比如前线与后方有大空挡等等。

一旦张凤仪犯错,他们就会以风一般的速度汇集,打张凤仪一个万劫不复。

可惜,张凤仪到目前为止,还未犯任何错误,准格尔部的武装侦察兵一直没找到任何机会。

准格尔部无法,只好一直退却,退到了伊金霍洛部的地盘上。伊金霍洛部与准格尔部同属于鄂尔多斯,相互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平日为争夺牧场,冲突屡见不鲜。不过,在荆州军的武力威胁下,伊金霍洛部暂时接纳了准格尔部,允许准格尔部将近十万余人马在其地盘上停留。

张凤仪推进的速度并不快,就如龟爬一般,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当大军行进至乌兰木伦河畔时,忽然停止前进,开始安营扎寨。

乌兰木伦河乃伊金霍洛部与准格尔部的交界处,难道张凤仪数万大军日耗万金,就是为了夺取准格尔这块鸟不拉屎的地盘?

伊金霍洛部和准格尔部非常疑惑,慌忙派遣大量的骑兵进行侦察,侦察结果表明,张凤仪补给不继,正在等后面的粮草运上来。

两部大喜,他们着实想不到,来势汹汹的荆州军仅仅只向前推进了数百里,就成了强弩之末,陷入了粮草紧缺的困境中。

两部对此信之不疑,毕竟,任何人都知道,从府谷县一路往西,直至乌兰木伦河,几乎全为丘陵沟壑地带,道路崎岖,军辎补给非常艰难。

正当两部人马等待张凤仪粮草耗尽自行退却之时,两部又收到了一条消息:林纯义率领虎啸军团大举北上,第一军、第二军接管榆林卫防务,第三军沿着黄河河谷一路北上,至神木堡时,停止了前进步伐,开始在神木堡修缮堡垒,以为长久之计。

更让两部大吃一惊的是,伴随在第三军周边的,足足有三万多民夫,一路运送粮草,连绵数十里,沿着黄河河谷进入窟野河河谷,最终沿着乌兰木伦河河谷抵达张凤仪军中!

三万多民夫运送粮草!而且还是沿着相对好走的河谷!

果然,张凤仪有了充足的粮草,又得到虎啸军团这个强援后,突然加快了推进速度,沿着乌兰木伦河河谷一路北上,轻易攻占了难以称为城的东胜城(今鄂尔多斯市)。

第六百二十九章 封狼居胥(三)

自古以来,东胜城周边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当中原朝廷强大时,一般会在东胜附近筑城,将其作为对抗游牧民族的最前线,当中原朝廷虚弱时,防线会往南收缩至榆林,甚至收缩至绥德一线。

元末时,东胜周边被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在金庸小说中,乃赵敏之兄)占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将扩廓帖木儿逐出东胜,东胜被汉人所控制。

好景不长,蒙古人又迅速进入东胜,明朝已经失去了刚建立时的锐气,只好在榆林修筑长城,阻止蒙古人进入陕西。这种态势,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张凤仪攻占东胜城,改变延续一百多年的态势,意示着草原与中原的力量对比,再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胜以南,乃榆林卫、神木堡之类的坚固边防线,过了边防线,便进入中原的核心区域之一陕西;东胜之东,乃丘陵地带,天险黄河,横贯在河东与东胜之间;东胜之西,乃八百里瀚海,缺水缺草,难以跨越;东胜之北,再走两百里,即抵达蒙古人的核心区大青山,那里水草肥美,被誉为塞上之江南。

无论怎么看,东胜的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果然,在张凤仪攻下东胜城后,虎啸军团第二军离开榆林卫,移驻东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