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2 / 2)

清和 来自远方 3852 字 2个月前

饱满的额前,几缕黑发垂落,黑色的双眼益发深邃。

“所以,为了半夜不淋雨,这帐篷得补一补。”

看到孟清和摆出从后勤部门翻来的针线,沈瑄眼中带着疑问。

孟清和笑笑,“勤俭节约,从主将做起。指挥帮把手?”

“你来补?”

“啊。”孟清和点头,“不用麻烦别人,指挥把我托起来就行。”

托起来?

沈瑄单手托着下巴,似想到了什么,当下弯腰,一把将孟清和抱起,扛到了肩膀上。

视线颠倒,孟十二郎有点晕,腹部被硌了一下,嘶一声,拍拍沈瑄的背,“指挥,反了。”大头朝下。补什么帐篷?

“好。”

扣在腰上的大手再用力,姿势正过来了,却是整个人在对方怀里躺着。

孟清和磨牙,故意的?肯定是故意的!

沈瑄笑得得意,突然将孟清和抛了起来。

孟十二郎彻底麻爪,当他是几岁娃娃?再轻,他也是男人!落下时,下意识抱住了沈瑄的脖颈,心头狂跳,气-喘-得有些急,瞪着眼睛刚要开口,眼前一暗,唇被压住了。

气息交融,耳边流淌过低沉的笑声,“别生气。”

孟清和眯眼,头向后仰,却被一只大手扣住,对上一双含笑的眸子。

这是道歉?未免太没诚意。

眼珠子转了转,头一低,不气就不气,先亲个够本再说。

帐篷里的火烛熄灭,传出了一声钝响,似矮桌被踢翻,又似有重物跌落。

巡营士兵走过,停下了脚步,奇怪的互相看看,听这声响,莫非沈指挥与孟同知正在抹黑切磋武艺?

想起沈指挥非人的战斗指数,军汉们顿生崇敬之情,具有如此不惧艰险,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孟同知果然是纯爷们,真汉子!

圣人都说人不可貌相,传言孟同知临战斩首五级,肯定没有夸大,更没有掺假!

偶像啊!

军汉们满眼冒星星,在错误的认知上越走越远。

帐中,孟十二郎拢了拢衣领,一呲牙,这次留牙印的的绝不只是他。

沈瑄单臂撑起,手指梳过被孟清和拆开的发,倾身啄了一下孟清和的发鬓,“帐篷还补吗?”

孟清和磨牙,补!必须补!否则他白被咬了!

“这次不许胡闹。”他发现,眼前这位侯二代不只表里不一,偶尔还会孩子气得让人牙疼。

二十出头,本就是大男孩,可孟清和却时常会忘记沈瑄的年龄。

仔细想想,这并不奇怪。无论是战场还是朝堂,沈瑄所处的位置,注定他轻易不能放松自己。

这种样子是不是只有自己看过?

想到这里,孟清和心中涌起了一股奇妙的满足感,好像打开了旁人无法开启的宝箱,捧起了无价的宝物一般。

或许是孟十二郎的表情太过梦幻,沈瑄不得不拍了他一下,“怎么了?”

“子玉,”孟清和勾勾手指,“弯腰,低头。”

沈瑄照做。

帐篷何时修补?再议。

建文三年八月底,张辅与刘江的援军过滹沱河,直奔北平。

由于携带大量火炮,拖慢了行军的速度,但从北平方向传来的消息看,平安并未下令攻城。虽然不知原因,却着实为大军争取了时间。

张辅令前锋探路,遇到南军的斥候一概擒杀,绝不能让平安提前得到消息,探得援军虚实。此举果然奏效,援军到时,平安军并无觉察,刘江同张辅商定,乘夜举火把袭营。

炮声响起,张辅领骑兵冲营,南军乱中有序,挡住了张辅的进攻。张辅不得不领兵退后,援军本就不多,硬碰硬没有胜算。

“平保儿果真厉害!”

双方是敌人不假,却不妨碍张辅对平安治军的佩服。要是换成李景隆,南军的大营早就乱成一片。

刘江见张辅不敌退回,马上下令开炮。

黑夜中,炮声震耳欲聋,即使没有对南军造成多少实质性的损伤,却不断在碾压他们的神经。黑灯瞎火看不到敌人,只能看到成片的火把,听到隆隆的炮声。南军变得心神不定,莫非是燕王亲自率大军回援?

炮声同喊杀声惊动了城内的守军,朱高炽登上城头,遥望平安大军扎营的方向,眉心微皱,是父王回师了?

几匹快马从王府方向驰来,为首者竟是一名女官。

女官身负燕王妃亲命,请世子配合援军一同炮轰平安军大营,天明时分派骑兵出城袭营。

“天明出城?”

“回世子,正是。”女官道,“道衍大师也赞同王妃的意见。”

“好,孤知道了。”

朱高炽没有迟疑,母妃在兵事上的谋略以及对战机的把握,自己望尘莫及。道衍大师也赞同,那就更没错。

之前,他正为固守还是出城迎敌不定,怀疑这是平安的计策,设下埋伏诱守军出城。回头想想,平安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手笔,一定是父王的援军。

城头很快响起炮声,守城的威武大将军在黑夜中发出怒吼,威力自然不是张辅刘江带来的火炮可比。

两面炮火接连响起,喊杀声包围在四周,南军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再无战意,纷纷逃散。

本是孤军深入,再被炮这么一轰,仗真没法打了!

大营不要了,辎重也扔了,先保住性命再说吧。

平安没办法,只能尽量收拢溃军,亲自带头向真定方向奔逃。他担忧的不只是燕军,还有麾下的南军,如果炸营,几万人都得撂在北平城下。不想士兵互杀,只能带头跑。就算成为燕军的靶子,帅旗和火把也得举着,无头苍蝇似得乱窜,下场如何可想而知。

拉紧缰绳,平安心中的郁闷无法言喻。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没这么憋屈过。

朱老四不厚道,朱老四的儿子也一样!明明戏演得好好的,说翻脸就翻脸,太不讲道义了!

平安率军一路南逃,张辅领骑兵紧追。追到真定时,城内的徐忠领兵阻截,前后夹击,却没能拦住。

事实证明,一旦平安小宇宙爆发,除了沈瑄朱能少数几人,真没人能挡住他。

燕王接到消息时,平安已跑出了河北,大军剩下不到一万人,却连续经历了几番血战,各个凶猛无比。

经过慎重考虑,与部将商议之后,朱棣下令让开道路,放平安离开。

守卫济南的盛庸闻听平安败退,立刻派兵前去接应,密令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占据易州西水寨,引开燕军的注意,助平安脱险。

盛庸压根没想到朱棣已决定放平安离开,人没接到,反而彻底暴-露-了朝廷埋在朱棣盟友内部的钉子。

燕王很淡定,晋王却是火冒三仗,调集护卫,亲自上阵助燕王作战。同时派人去抓房昭一家老小,不想白跑一趟,房昭的家人投缳的投缳,跳井的跳井,一个没留。

晋王冷笑,家人没了,不是还有族人吗?

轻飘飘一句话,决定了房氏一族的命运。为了消除燕王的疑心,晋王必须下狠手。

获悉结果,燕王对朱能沈瑄等人笑道;“善,酷类吾兄。”

虽没明言,却也让晋王松了一口气。

南京城中,随着战报不断送回,建文帝越来越暴躁。

东昌大捷昙花一现,祭告太庙成了一场笑话。

平安战败,盛庸龟缩济南,河北,山西,辽东诸地尽失,山东大部分州县也为燕王占据。燕军的炮口随时会指向南京,建文帝的脖子上似悬挂了一把大刀,随时可能落下,握刀的人正是他的亲叔叔。

皇帝犹如一头困兽,文武百官继续装鹌鹑,只有言官还精力十足的蹦跶,北平战败的消息传来,马上一蹦三尺高,立谏撤去平安都督一职,解除他手中的军权,将他拿回京城查办。刑科给事中言之凿凿,平安几番作战不利,有投燕之嫌,必须查办!

拿下平安,谁能代替他指挥军队?

这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事,与他何干?他是言官,讽谏皇帝,纠察百官,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武将们气得眼睛发红,希望皇帝能办了这个挑事的祸头,哪怕斥责几句也好。可建文帝再次让他们失望了,他没把平安拿下,却也没斥责挑事的言官,只是无力的挥了挥手,宣布退朝。

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嘲讽的看着朝堂上的武将,蔑视着这群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昂首挺胸的走出奉天殿,活似一只只骄傲的斗鸡。

武官们咬牙切齿,殿外执勤的大汉将军也是绷紧了脸颊。

为这样的皇帝卖命,当真值得吗?

回到乾清宫,一身疲惫的建文帝令人召来方孝孺,不为问计,只为找人说说话。这个书呆子已经坑了他一次,朱允炆不想再被坑第二次。

不想方孝孺却固执得很,坚决要为皇帝分忧,不顾建文帝的阻止和殿中宦官哀怨的目光,慷慨言道:“臣有一计,可令燕逆无暇南顾,父子相疑!”

此言一出,捂脸的建文帝慢慢转头,看着信心十足的方大学士,心中慢慢浮起一丝期待,要不要再信这个书呆子一次?

殊不知,方大学士的计策的确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却不属于建文帝,而是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