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反而对李纲在国难之时,以一身之力独担国家安危,舍生忘死,统帅军民抵抗外敌却是只字不提。他对李纲态度的也从言听计从变得万分厌恶,底下的人也是心领神会,于是李纲一再遭到弹劾,先是说他“冒内禅之功以自名”,“假爵录以市私恩”等等,后来又把他与蔡京联系起来,称他“卵翼于蔡氏之门,倾心死党”,结果最终导致这位“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报国者被罢免。
在这一系列的任命和罢免,让赵柽十分失望,这标志着大宋对女真的态度再次转变了方向,朝廷宰执中已没有一个敢于坚决主战大臣,主和派又占据了朝堂,自己的回京路将更加艰难。而最让他失望的却是自己的大哥皇上赵桓,他就象个蹩脚的鼓手,总是将鼓点敲得叫人心慌,不知所措。
不过,对宋廷来讲,踏上正确道路也是十分不易,多年的恶习积重难返,使朝廷的变革举步维艰。只以党争而言,赵桓时代仍然延续着前代的内耗,没有除旧布新,没有建立新的价值准则。
此时的官僚集团依然承继哲宗以来朋党倾轧的余绪,党同伐异的陋习不断加剧,这导致朝中宰执人事多变,反应迟缓,严重地影响了最高统治集团对军国大计的决策。典型的是朝廷凡是与蔡京、郑居中、王黼所引荐过的官员都遭到了排斥。其实,这些官员并非都与蔡京等人一路货se,不少人是很正直,很具才能的。
赵桓即位半年内,“凡用四宰相,九执政,列侍从者十余人”。吏部侍郎程振哀叹道:柄臣不和,议论多驳,诏令轻改,失于事几。金人交兵半岁,而至今不解者,以和战之说未一故也。整ri纠缠于汲汲小事,却对影响全局的大事不愿采取有效对策,要想不败,难乎其难。
从靖康元年二月,到秋八月金军再度策马重来,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本是赵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拔擢人才,查漏补缺,加强国防,以防金兵再犯的大好时机。然而他自以为和议可恃,不思战备,因而对种师道的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之议置若罔闻,对于李纲的御敌八策,也是不加理睬。
一心为巩固皇位而费尽心机的赵桓,一心追逐高官重权的朝廷大臣,就这样在无休止的纷争内耗中逐渐把贤能忠义之士都挤了出去。赵桓到李纲被罢免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边已经再没有一个能谋国御敌的能臣了,当闻听女真yu再度南下之时惊慌失措,只剩下了求和一途可走,主战派全都被贬,朝中难得再有反对之声,提议顺利通过。
于是赵桓派刘岑、李若水分别出使完颜粘罕和完颜斡离不军,请求“暂缓出师。”刘岑、李若水禀报了谈判情况完颜斡离不催逼金银,完颜粘罕则专论三镇未予割让。赵桓和耿南仲等大臣见金国并没有关上和谈的大门,仍寄希望于议和成功!
但这帮人也深知割让土地不得人心,可能会在国内激起强烈反应。商议之后,偷换了概念,变了说法,赵桓再派王云出使金营,许诺以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全部赋税收入进贡给金国,想以此代价请求金国“化干戈为玉帛”。
翰离不很快给了答案,并派遣使者传信,向宋提出‘用三镇所入岁币,祖宗内府所藏珍玩,以及犒师绢十万匹’的和谈建议。听到宗望只需要这样的条件,宋朝君臣二话没说,立马就派使者应附议和。
可派出的使者未到真定,翰离不和议的价码又主动降价,“不复议割三镇,但索五辂、冠冕及上尊号等事”,同时又提出肃王被人掳走,需再遣亲王为质,方可达成和议。对于宗望主动更新的和议条件,赵桓召集太常礼官,让他们集体商议,该给个什么尊号,同时又令康王赵构做好准备,候命出使金营。
然而东西还没准备好,翰离不的条件又突然暴涨,“必yu得三镇,不然则进取汴都!”翰离不的突然翻脸,让大宋朝廷上下震惊不已,一时无所适从。赵桓在延和殿召集百官,对翰离不的这次和议条件,采用了集体决议,而赵柽这时也快马加鞭赶往京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