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诱敌深入(2 / 2)

其次,有战斗力的便是三万协从军,他们是向大宋称蕃的各游牧民族中抽调的,战斗力是有的,可问题在于来路庞杂,难以统一调度,人数虽多却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在战斗中会因此形成混乱。而相对于同样使用冷兵器作战的西辽军中的突阙人,他们在单兵作战能力上又逊于对手,在混战中并不占优,无法成为一支决定胜负的力量。

至于辎重部队在常人看来根本就不能算作军队,他们不但战斗力值等于零,行动缓慢不说,还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部队,需要动用大批的部队保护,牵扯部队主官很大的精力,一向是各**队中的最令人头疼,可又是不能或缺的累赘。因此单指战斗力上而言,只有减分,没有加分的可能。

赵礼在分兵后十分清楚自己所部的情况防守有余,攻击不足。凭城据守敌人奈何不了他们,可同样被动的防守也无法达成皇帝的意图,难以实现逼服西辽,让其放弃武装干涉高昌的目的,可又不能将其重创使双方结下死仇,从而堵死了以后合作之路。经过一番思考后,赵礼以为任何军队只要调度合理,物尽其用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战斗力,否则世界上哪来的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

从综合上考虑,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应该是禁军系统的两个步兵旅,他们可攻可守,机动力差的缺点可以通过预先设伏和利用地形地貌限制敌军来弥补;其次就是在外人眼中毫无战力的辎重旅,他们虽说是后勤部队,可装备与战斗部队相同,接受过同样的训练,完全可以胜任守备和防守的任务,还可以充当预备队使用。至于州军他们来自边防部队,由于常年驻扎于边界热点地区,他们时刻都要防备敌军的突袭,战备程度最高,训练也最为严格,同样战力不俗。

反而是那些亦民亦军部族军的战斗力在西征军中处于末端,由于平日为民自然行为散漫难以约束,且来自不同的部族指挥上存在着联络不畅的问题。但赵礼以为这些还都是小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重要的是部族军作为自己属下唯一的骑兵力量,承担着突破敌军防线的重任。

骑军破阵时正面的骑兵在经过冲刺后,就只能原地地和敌人肉搏,可是部族军与西辽军中的主力突厥军相比,突厥人更善于单兵作战,加上蒙古士兵的身体力量和蒙古马的高度的劣势,在这种情况简直是骑兵的恶梦,很容易被敌人围住后全数消灭。这当然不是赵礼希望看到的,所以必须予以解决……

赵礼在高宠率主力离开后,他每天出去打猎,其实哪有那闲心,他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将盐泊城周围百里都转了个边儿,哪里有条沟,哪里有座山,什么地方可以设伏,什么地方能够宿营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而纵容士兵们在城中胡作非为,不修武备也是为了给那些西辽探子们看得,此后的主动和西辽谈判、撤出盐泊城既有表示不想与西辽为敌的意思,当然也有故意示弱麻痹敌人的想法。

而开战后赵礼以蒙兀人阻击西辽军不仅是想给他们个下马威,也是实践他琢磨出的新战术。在他看来蒙兀军和突阙人相比唯一能占到优势的就是他们手中的弓箭,这些年宋朝禁军都换装了火器,挑好的留给州军使用,可加上作战缴获的还有大批的堆积在仓库中,这些就被皇帝用来援助友军了。

蒙兀人作为反抗女真人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成为援助对象,身上的盔甲和手中的弓都是大宋制造。而宋军的骑弓和步弓是通用的,射程要比西辽军用的骑弓远,威力大,这样就可以先敌开火,从而取得先机。而两翼突出于正面的阵型正是宋军的偃月阵,这样冲锋时敌人三面受敌,在密集的箭雨下必然损失惨重,前排的士兵都会大多倒下,从而对后排的士兵补上补位造成障碍。

等到蒙兀骑兵冲到面前的时候,敌人未能整理好阵型时就等于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几乎是静止在原地,而蒙古的骑兵就借助马匹的巨大冲击力将敌人无论是个体士兵还是阵型都撕开,趁机破阵。而今天的战斗中西辽军太过强大,而蒙兀人对新战术运用还不纯熟,因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达到了诱敌的目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