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航空力量(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1784 字 23天前

当时,西飞每年都要派遣一百多名工程师与高级技术工人前往波音公司深造,有的甚至还留在了美国,但是大部分都在学成后回国,并且成为了西飞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奠基者。

大战爆发前,西飞有一支由一百多名高级工程师、六百多名工程师与三千多名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设计与制造团队,此外还有一万四千多名工人,拥有三条飞机生产线,并且有一个健全的飞机设计中心。

只是,西飞能够自主生产的只有巡逻机与运输机。

在大战爆发前,西飞设计过双发中型轰炸机,但是性能不够先进,最后中国空军还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ju-88a型中型轰炸机的生产专利,并且在做了小范围修改之后,交给了西飞量产。问题是,ju-88a的国产化并不彻底,比如发动机中最关键的部件依然需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口。虽然在大战爆发前,西飞已经完成了四百架的制造工作,并且库存了一千台发动机,但是在对德贸易中断后,已经很难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发动机部件,也就无法扩大产量。

冯承乾到达西安的时候,西飞正在努力攻克发动机上的技术难关。

显然,冯承乾的到来,给西飞带来了好消息。

事实上,中国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好的发动机,只是在和平时期,技术专利掌握在各家飞机制造厂手里,而飞机制造厂之间是竞争关系,一般不会共享专利,也就不会把发动机这样的关键产品转让给其他厂商。

战争时期,自然另当别论。

在冯承乾的撮合下,成飞已经答应向其他厂商提供发动机等关键部件,而且是以成本价格提供。

如此一来,西飞就能够用国产的战斗机发动机来取代ju-88a上的发动机。

当然,这需要对飞机的动力系统部分做重新设计。

只是,冯承乾此行,不是为西飞解决问题的,而是希望西飞能够更上一层楼,尽快研制出四发重型轰炸机。

事实上,早在大战爆发前,西飞就在设计四发重型轰炸机。

有趣的是,这种由空军出资设计的轰炸机,也是针对日本的,即其主要性能指标都与对日作战有关。最显著的技术要求就是:在挂在四吨炸弹时的作战半径至少得达到一千二百公里,而这是从中国东北地区机场起飞之后、飞跃朝鲜半岛与日本海、轰炸日本本土的最短距离。

问题是,受发动机限制,西飞的重型轰炸机项目一直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虽然采用ju-88a的发动机,即输出功率为一千二百千瓦的宝马发动机,肯定能够达到空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但是这种发动机的专利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厂商手里,而且还没有完全实现国产化。

大战爆发后,ju-88a的组装工作都被迫停止,更别说把库存发动机用在重型轰炸机上。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后的第二个月,西飞就暂停了与重型轰炸机项目有关的所有工作,把重点转到航空动力上,即集中全部力量,力争尽快解决双发中型轰炸机遇到的难题。

可以说,必须有合适的国产发动机,而且是大功率发动机,重型轰炸机项目才有可能起死回生。

冯承乾的到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冯承乾还没有提出来,西飞的负责人就表示,将用“海鹰”的发动机,重新启动重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西飞如此积极,冯承乾自然大加赞赏。

在离开西安之前,冯承乾以中国海军司令的身份,与西飞签署了一份意向合同,只要西飞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之前完成了重型轰炸机的全部设计工作,制造出第一批样机,并且顺利通过了空军的初期验收,海军就追加一百五十架的订单,而且是以空军合同价的百分之一百一十采购。

当然,海军也将优先获得采购权。

后来,这事还引发了海军与空军的对抗。最终,第一批一百五十架重型轰炸机按照合同交付给了海军,再由海军转交给空军,并且在空军名下成立了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即海军远程航空兵。直到大战结束,海军远程航空兵都由空军指挥,而且是中国空军战略航空兵中不可否缺的成员之一。

不管怎么说,西飞在最关键的时候,得到了最关键的帮助。

由此,国产重型轰炸机项目终于走上正轨。

在离开西安之后,冯承乾才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