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偷袭战(1 / 2)

逍遥侯 大司空 2794 字 1天前

如果是在平原地区,别说七千多蜀军,就算是七万多蜀军,李中易也没啥可担心的。

然而,问题是,在羊肠小道的咽喉部位驻扎的七千多蜀军,却是足以致命的存在。

“还真没想到啊,王处回那个假道士居然有两下子。”李中易看了一阵子地图,发觉整个大军的粮草,左右都绕不过去昌宁寨,不由大发感慨。

随行的近卫军副都指挥使王肯,也点着头说:“皇上,蜀军增兵四千,且昌宁寨易守难攻,我军倒是难办了。不过,昌宁寨并不大,凭空多出了四千兵马,粮草恐怕不济吧?”

李中易背着手,原地绕了两圈,忽然下令:“命令骁勇营从山上绕过昌宁寨,切断蜀军的补给粮道。”

俗话说的好,心急吃不成热豆腐!

李中易一点也不急,昌宁寨吸引了七千蜀军,这就意味着,骆宁道那边的廖山河,减轻了压力。

出征之前,李中易就已经掌握了蜀军的虚实。为了应对强汉朝很可能的进攻,蜀军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区,总共驻扎了五万兵马。

五万兵马,这已经是蜀军驻守於秦岭山区的兵力极限了。毕竟,依靠兴元府(汉中)的粮食供给,并不足以支撑整个秦岭防线,需要从成都平原越过大巴山区,运输粮食过来。

说白了,也就是在后勤的压力方面,李中易固然很难,孟昶其实也不轻松。

蜀道难,难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过,千里长的防线之上,蜀军不可能处处驻军防守,这就给了骁勇营翻山越岭,绕过昌宁寨的机会。

说白了,昌宁寨可以防备大队兵马所需要的辎重通过,却拦不住小股敌军翻山绕过去。

李中易的计划其实并不复杂,进入子午谷后,就开始沿途建立临时后勤补给点。也就是伐木建山寨,只要能遮风挡雨,并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即可。

从子午谷口开始,每三十里建一个临时后勤补给点,并步步推进到昌宁寨的山下。

主力大军堆在昌宁寨下,日夜邀战,便可震慑住蜀军,令其不敢轻举妄动。

真正的杀招,却是骁勇营绕过昌宁寨,切断蜀军的后勤补给。

昌宁寨并不大,周长不足两里,驻扎三千人马都嫌多了,更何况是七千蜀军呢?

原本供给三千人吃的粮食,如今要供应七千人,只要被断了粮道,未战已经自乱了。

李中易坚持要亲自率领骁勇营,却截断蜀军的后路,张三正知道皇帝的脾气,他一旦作出了决定,九牛拉不回。

不得以之下,张三正硬要陪着李中易翻山越岭。张三正的理由十分充分,他是近卫军的都指挥使,保护李中易的人身安全,他责无旁贷。

李中易明白张三正的顾虑,经过思考之后,便决定将主力大军交给近卫军副都指挥使王肯,命其率军从正面威逼昌宁寨。

王肯也是从河池建军开始,便追随於李中易左右的心腹之臣,从基层的伍长开始,一路靠着军功升为了副都指挥使,作战经验异常丰富。

换句话说,李中易信得过王肯的军事指挥才能,才把指挥大权交给了他。

只是,在张三正的坚持下,除了骁勇营的一千人之外,另外又抽调了近卫军甲营和乙营的两千官兵,组成了三千人包抄小分队。

夜半时分,以骁勇营为先遣队的包抄集团,悄悄的走出拉军营,很快就消失在了茫茫大山之中。

在李家军中,中高级军官大多是蜀人,也就是从河池建军开始,便追随於李中易左右的心腹之臣。

早在建军之初,李中易就非常强调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二十里全副武装的越野前进,已经是强汉朝禁军的家常便饭。

也正因为如此,大军进山之后,脚程并不慢,一夜的工夫,已经翻山越岭的走出去了四十多里地。

山区的四十多里地,实际上,直线距离也就只有十余里地而已。

没办法,望山跑死马。两山之间的直线也许就只几里路,但绕着盘山道走下来,也就是十几里地了。

骁勇营指挥使刘文昌,指挥着一千多名弟兄,身背绳索、斧头、勾镰等物,替大军在前边开路。

由於担心中了蜀军的埋伏,斥喉营的将士们,被洒出去很远。一旦遇见警情,尖锐的铜哨声,可以非常及时的通知大部队做好作战的准备。

和将士们一样,李中易的腿上也扎了两副绑腿。绑腿带通常是一条长条形的布带,什么材质的都可以,但是要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