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三名商贩环立於捆扎好的六七包布帛包裹旁,正在耐心等待一税务小吏在旁清点、登记数量。其中一名货主站在税吏面前,手指货物与税吏就纳税数量发生了争执:“这明明只有五包半!为什么要算六包课税?”
“这个毋须争执,凡是多出的部分,不足一包,按一包计数!”税吏的声音陡然提高,毫不妥协。
“可这明明只有五包半啊,应该按照实额计算才对!”货主大声抗议,“就多了半包,难道也按照一包来收税?!这也太不合理、太不公平了!”
“公平?”税吏冷哼一声,笑道:“你要公平就去找‘公平’讲理去!”末了,稍顿,又高声呵斥道:“不想进城,就赶紧把货拖回去!这里是东京,是帝都!来这里,就得服从这里的规矩!所有人都得遵守这个规矩!不服规矩,不服朝廷管教,有本事就别来这里做生意!”
周围的人都注视着他们,甚至连城楼上值守的更夫也探出头来张望。
北宋的赋税相当繁琐沉重,否则货主也不会据理力争了。但税吏这么一说,那货主顿时哑口无言,就像口中被塞进了一个馒头,尽管脸色不悦,却噎得说不出话来。
子翃打量了一下这间税所,铺内有一名人书法屏风,屏风前两人一坐一立。
坐在高脚桌前的那人显然是税吏,他的桌上铺着通行证明“引子”,上面记载着货物的出发地、名类等级、数量,以及目的地。若没有这份“引子”,到了目的地,交税时将会加罚,税率会特别重。
高脚桌旁,则站着一名商贩。那商贩见桌上一份“引子”审核完毕,连忙恭敬地双手呈上第二份“引子”。商贩身后是一个大大的木制秤架,那秤架上挂着大秤,税吏若对哪包货物有任何疑问,可以用来复秤。大秤架后的墙面上挂着一方幕布,在那幕布的映衬下,那大秤架显得尤为突出。
恰在此时,税铺门前又来了一队毛驴。脚夫将毛驴所驮的方形布帛包裹,连同架子一起卸了下来,斜靠着柳树放下。税铺中一名年长的税吏见状,疾步走上前来,手持笺纸站立於旁,准备盘点登记。
这间税铺其实离孙羊店正门不远。
欧也瞥见了孙羊店的招牌,转过头对子翃说道:“我们走吧!前面就是孙羊正店了。”
这税铺前的街道还真是繁忙,二人刚避开胡商的骆驼队,往前走没几步,又被一辆正在装货的两驴“串车”挡住了去路。
三名脚夫正在“串车”旁忙着装货、系绳。
街边柳树旁,街铺廊檐下,四名精壮男子环立,其中两人赤膊,正在轮流拉弓比试臂力,仿佛是在热身。此间铺面与孙羊正店之间,仅仅有一道半高的木栅栏作为隔断。铺面临门处,则整齐地摆放着两排八个大木箍酒桶。
原来,这是孙羊正店批发酒水的专用铺子。
宋代施行榷(què)酤(gū)法,朝廷在东京对酒曲实行专卖,正店为在京酒户,每年通过向官府“定年额斤数占买”酒曲,便可以大量酿酒、卖酒,包括向规模较小的脚店批发酒水。
一名马夫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骏马,等候在批发酒水的专卖铺子前,他旁边还有另一匹马儿,然而另一马夫却被孙羊正店门边卖香椿的给吸引过去了。
街上,有骑马的文士、肩挑的货物兜揽生意的小贩,还有道旁摆摊卖点心的摊贩。少时,又见轿夫抬着两顶轿子,前后左右跟着数名仆从,迎面而来。
子翃与欧也小心翼翼地绕过串车后,来到了“孙羊正店”门口。
这“孙羊正店”可了不得。
但见其门面装饰华丽又气派,巍峨高大的彩楼以扎成“S”型的仙鹤作为装饰,欢门上缀满了绣球花枝,门首悬挂着红色栀子灯。这栀子灯因其外形与栀子的果实相似而得名,暗示可以到店里寻欢。官府为了谋取更多的酒税,不惜酒色相加。
《都城纪胜》记载:“谓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於酒阁内暗藏卧床也。门首红栀子灯上,不以晴雨,必用箬(ruò)盖之,以为记认”。
此外,“孙羊正店”门前左右还围着一道栅栏,栅栏中置放着白色细布蒙制的灯箱以招徕顾客,灯箱各面写着不同的字。从子翃所站的方向望去,可以看到右边竖立的灯箱上写着“香醪(láo)”二字,而左边竖立的灯箱上则书有“孙羊”、“正店”字样。
店家此举可谓用心良苦。
一只灯箱打出“正店”的名号,表明这是汴京城七十二家正店之一;另一只灯箱上书“香醪(láo)”二字,突出本店出产的美酒,广而告之。“孙羊”则是店名,再用一根长杆横向街中,於半空挑出一面迎风招展的“川”字酒旗,大书“孙羊店”三个字,让来往行人远远便可一望而知。
子翃与欧也一时好奇,不由地往这家大名鼎鼎的“孙羊正店”多看了几眼。
店内, 靠窗临街的酒桌上,摆着银杯盘、银温碗、银盏托。
欧也惊叹道:“好气派的酒肆,比‘十千脚店’规模大了好多!门口的欢楼也更高大、更上档次!”
子翃不无感慨地说道:“哇,这就是传说中的正店啊!果然很正点,名不虚传呐!”
孙羊正店不愧是正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张张桌上摆放着丰盛的菜肴,就坐的酒客频频推杯换盏,谈笑风生。
酒肆中有称作“撒暂”的卖药人,卖药并不是真的“卖药”,而是卖一些果实、萝卜之类。其人也有意思,不问酒客买与不买,就将药果散於落座酒客,然后得钱。
店中还可以瞧见老妪香婆不时来往穿梭,殷勤地为客人提供小炉炷香、供香饼子、炭团等物。
孙羊正店门口站着形形色色诸人,有人酒足饭饱拱手告别,有人快步出店迎客,人气爆棚,生意自是不同凡响。
门前,左右两边,有摊贩摆出了新鲜采摘的香椿嫩枝,同样盛放在竹筐中。右边的摊贩见一衣着华丽的妇人上前询问,身后还跟了一个嬷嬷,那嬷嬷怀中抱着一名小孩,便急忙上前,热情洋溢地为其介绍起来。
而左边的小摊前,也有客人在询问香椿的卖价。一名七八岁的男童站在旁边,目不转睛地望着竹篮发呆,卖菜的小贩右手搁在竹篮的提梁上,面带微笑,唾沫横飞;男童的父亲则默然不语,静静聆听。旁边的仆从双手交叠於腹前,垂首恭立。
看来,清明节的香椿还真是受欢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