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望门寡(1 / 2)

续南明 老白牛 2755 字 5天前

话说古代公务人员也有上下班时间的,大抵早上六七点上班,下午三四点下班,主要看春分还是秋分。?

此时正是春分,就申正时间(约下午四点)散值,算着时间,知事安荣栾招呼一声,就没影了。

经历鲍承恩还整理下手案,然后慢条斯理出了府署,车夫早在牌楼外等待,作为正八品的经历,他在署内也是有公房的,还有一应配给的门子、皂隶、轿夫等。

不过相比一家老小,公房还是小了些,很多时候还有所不便,所以除了知府等正印官、佐2官,府署内的杂职官,都是在外购房租房。

淮安居,大不易,作为府经历,鲍承恩一年的俸银不过二十四两二钱二厘,理论上他出了府署,是很难在淮安城内活下去的。

指的是官员。

但作为朝廷命官,府署内还算身居要职,鲍承恩就算不丧心病狂,不失去底线,一年的正常收入也有几百两,可以很好的在淮安府城存活下去。

这银子虽灰不黑,大伙都收,连巡按御史都挑不出毛病。

所以鲍经历早早在府城内购了房,就离府署不远的巷子多,靠近阴市一片。

此时他上了马车,他既然住到署外,自然不好“公轿私用”,这马车都是私人备置,车夫也是远房的一个亲戚。

鲍经历为官态度很明确,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他一文不拿。

马车轱辘,夹着各类喝道声、避轿声、唱喏声,嘈嘈杂杂,正是散值的时候,官员小吏都往家中赶。

作为府城之所,漕运重地,淮安府署公务人员身家还是很肥的,基本上每个经制役,经制吏,都有马车、轿子、乘马等。

很快,车马转过上坂街,进入巷子多,满目的青砖黛瓦粉墙,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各类民居鳞次栉比,特别各类小巷极多,很多街巷还颇为狭窄。

淮扬这边的建筑,素来以街巷密集狭窄闻名,一般宽仅三五米,最窄者“一人巷”不足一米,特别若到扬州,便有“巷城”之称,街巷中民居紧挨一片又一片,可谓挤得密不通风。

为了防火,就多是马头墙的结构。

很快,鲍经历的马车到了自家门口,他的宅院是“四合头”,也就是四合院,在寸土寸金的府城算非常不错。

不过这边有钱人多如牛毛,富裕大户往往建几落几进的大院子,他一年几百两的收入只算普通,只能维持一般的官员体面。

刚入家门,他贤妻田氏就迎出来:“啊呀,老爷回来了?”

鲍经历道:“不回来上哪去?你就会啊呀。”

在妻子服侍下,他脱下官服,换上便服,说道:“章儿可有回来?”

田氏眉欢眼笑道:“午时有回来一阵,又去府学用功了。”

说起这个儿子,田氏语中满是自豪:“我这个儿啊,二十岁就中了秀才,现在府学用功了两年。府章作得好,很有及第的希望。到时考个进士,我这作娘的,就有福享了。”

她自豪的感慨一阵,又看向鲍经历,就是横眉竖眼:“哪象你,区区一个举人,几十年了,还是个八品官。”

鲍经历不由一叹,对这妻子,他其实是有愧疚的,她大户人家出身,本可以嫁得更好,当年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

她也虽然爱抱怨,爱唠叨,但其实还是非常体贴自己的。

果然,田氏横眉竖眼后,很快又关切道:“老爷累了吧?”

她呼唤:“钱妈,钱妈,快把老爷的参汤端来。”

然后一个老妈子快步过来,端着一饭煲得热腾腾的参汤,却是远房亲戚马夫的妻室钱氏,当年夫妻投奔,田氏认为便宜,自家人可靠,就一直用下来,转眼也有三四年了。

鲍经历坐了下来,喝了一口参汤,一股暖流进入腹中,精神就是一振。

案牍劳形,身心皆疲,不补不行。

看这参汤色泽,果是上好的人参,却是田氏跑了很多老店,专门给丈夫买来滋补身体的。

喝完参汤,鲍经历问道:“笙儿呢?”

田氏道:“哦,玉笙啊,正与阎家那媳妇在屋内说话呢。”

鲍经历一怔:“阎家那媳妇……王琼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