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二章【家乡小吃】
采摘下来的辣椒一类因为数量太多,镇上居民购买力有限的缘故,卖的速度并不快。
但其他的比如番茄、玉米、西瓜早就销售一空。就连摘的那些桃子,送人的送人,吃的吃,加上即便再贵,总有人舍得花钱购买,最后桃子也一个不剩。
自产自销的势头非常好,方妈和黄晓英几人也都乐得不行,还说这绝对比卖给菜贩子划算。剩下的那些辣椒他们也不准备卖了,直接带着回家。
只剩下辣椒没卖,这么多人在这挤着也不好,他们就把不用的东西收起来。
方妈说是独自看摊,催促着方信带着沈两女去镇上转转,买些东西吃,或者看有什么要买回家的。
双溪镇不算小,但好玩的地方并不多。年轻人最爱去网吧,方信自己家有电脑,几个人对网吧自然没啥兴致。
倒是路边的小吃很惹人食欲,夏天的凉菜类比较多,凉粉凉面凉虾都有。但对这类凉性的食品,之前吃西瓜和桃子饱饱的,沈她们只是看热闹新鲜而已。现在两个女孩子对吃的食物要求很高,看这些摊位上的卫生条件确实不怎样,这类凉性的东西吃了的话最容易拉肚子。
尤其方信还说这些东西自己家里也能做,不如买些原料回去自己做。
两个女孩子连声称好,说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既卫生又好吃,也就没了吃这些凉粉凉虾的兴致。
方信说干就干,当即便去买了些农家卖的豌豆粉和面条。这豌豆粉是做凉粉的最好材料,其他粉类做出来的就没那么粉嫩好吃。
路过水巷子的时候,方信还在经常卖酒曲的老婆婆那里买了一大包酒曲,也不知道她用的什么方法,做出来的酒曲特别好。这酒曲的制作是件麻烦事情,方妈她们也不会做,要用的时候都是从镇上买,其中这个老婆婆卖的酒曲品质最好,方妈就经常在她这里买。
黄晓英一直嚷着要自己酿米酒,方信就多买了些,到时候让她自己把酒曲拿回家自己酿。
一路逛过去,方信看到旁边那家卖泡粑的今天又做了几笼泡粑出来。
蒸笼里的泡粑卖相不错,蒸笼里有很多椭圆形的竹圈,泡粑就是放在这些竹圈里做成的,呈鸡蛋型,白白嫩嫩,还泡泡的样子,还散发着腾腾的热气,看着很惹人食欲。
方信一看就嘴馋,又想起小时候吃泡粑的事情,当即便去称了两斤,还分给沈两人吃。
黄晓英就问他,“这什么东西啊?”
方信则说,“你这美食大王,别告诉我你没吃过!”
“我还真没吃过。”黄晓英回答说。
沈则笑着说,“她的东西多了去,可能吃过同样方法做出来的,但并不是这样的形状和颜色,毕竟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食物做出来也千差万别。”
方信便解释说,“这是泡粑,我小时候最喜欢吃。因为这东西自己家里做得很少,吃法也很多,可以蒸在饭面上吃,也可以烤来吃。但我最喜欢烤来吃,那味道最佳,香喷喷的,又脆脆的。等下回去我们也可以拿来烤着吃,等你们吃过之后就知道了。”
“小时候,每逢正月,新结婚的夫妇就会置办这些东西,然后会给队上每家都会发上一些。那时候的泡粑上还会点上特别漂亮的颜色,非常逗小孩子们喜欢。除了泡粑外,他们还会发些餈粑和黄粑,过年的时候能吃到餈粑的机会很少,也格外诱惑人。另外,那时候葬礼入土的那天早上,饭桌上吃的也是这种泡粑。不过现在大家都不怎么讲究了,新结婚的夫妇,也没见谁挨家挨户送泡粑餈粑黄粑。”方信说起来的时候,还颇有些唏嘘的意味。
黄晓英当即便笑着打趣他们说,“等你和沈结婚的时候,就可以重新把这风俗兴起来啊,这么宝贵的传统可不能丢了!说不定也能在别的小孩子心底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自己家里做这些东西应该费不了太多的功夫吧?”
“餈粑我知道,这黄粑又是什么东东?”沈俏脸微红,岔开话题问方信。尽管双溪镇和江城离得并不远,但农村的东西想流传到大城市,并为广大市民所熟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般也是冬天要过年的时候才会做,特点是用的栀子花的果实和米一起磨碎,将粑粑染成金黄色,因此得名黄粑……”方信又解释着说,并将制作黄粑的过程大致讲解了一下。同时也感叹他自己,没文化真可怕,他也是后面上网查资料后才知道,原来家乡叫的“黄栀子”就是栀子花的果实,而不是他想当然的“黄籽籽”。
沈听他讲得很是有趣,便又问他去年家里做了没。
方信就说,“那时候就爸妈在家,这黄粑做起来很费事,家里就没做去别人家买的。今年有我这个大劳力在家,肯定要自己做些黄粑来吃。”
“步骤是多了点,但一起做起来应该特别欢乐!”沈笑着说好,她也想体验一下方信童年时候的那份期盼与热切的心情。
“那你们可得跟我留一些,光听你们说着口水就流出来了!”黄晓英连忙插嘴说,对美食,她是最没有免疫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