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百七十三 章 人生如戏(1 / 2)

昆羽继圣 山今锦之 4070 字 27天前

不久,表演开始。

台上上来五名妇人,皆红巾彩服,各司其职,一人负责吹笛、一人负责击拍板、一人负责击打有支架的扁鼓,另有两人以琵琶和筝伴奏。其中,吹笛那女子戴了一个毛茸茸的小貂帽子,遮住眉额,美得不可方物,可谓颠倒众生。

弹琵琶的女子则披着唐时便流行的披帛,指尖在琵琶弦上轻盈跳跃着,拨弄间美妙的音乐宛如泉水般淙淙流淌。击板女子站在一旁,身上的腰带打着结,结成的彩绶却是种种式样不一的连环结,或正面垂下,或侧面垂下,煞是讲究,十分好看。

至於敲鼓那妙龄女子,则在面前支了一个木架,上面展开一本用“燕乐俗字谱”记写的“唱赚谱”,——谱子前面有一套“鼓板棒数”,用黑点、圆圈和密圈连线等符号对鼓板的各种打法作了记录,是包含笛、鼓、拍板在内的一种独特“鼓板”演奏谱,打法中有“急板”、“花拍”、“打四”、“打五”、“添片子”等诸多变化。

俄然,一切准备妥当,敲鼓者说唱开始。

鼓板清音按乐星,那堪打拍更精神。

三条犀架垂丝络,双支仙枝击月轮。

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

几回月下吹新曲,引得嫦娥侧耳听。

台下众人瞧得兴起,听得如痴如醉。此时,子翃与欧也方才发现,原来这所谓的“诸宫调”、“唱赚”不过就是一种流行的说唱形式。

诸宫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曲。每段曲词或用双曲,或用双曲带尾声,或连用同宫调的数曲带尾声,以组成套曲,个别处只用单曲演唱。由於每段曲词可长可短,比较灵活,可用上百套曲子连续演唱,便於说唱长篇故事。

修行之人,对凡尘俗世了解不深,故此,对城里人的花样知之甚少,还是城里人会玩啊。

子翃、欧也从未进过勾栏瓦舍,这次机缘巧合,能有机会一睹各类表演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诸宫调《西厢记》演罢,台下叹息声、啜泣声此起彼伏,子翃有些惊异,扭头一看,发现左边的妇人感动得梨花带雨,一边感慨万千,一边哽咽着喃喃自语:“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呜呜呜……”

子翃微微一愣,忽然发觉有只手在自己胸前摸来摸去,急忙回头一瞧,那只手居然是欧也伸过来的。只见欧也从自己怀兜中掏出一张素绢帕子来,也不客气一下,就直接捏了帕子去抆拭他眼角的泪水。

他,他竟然哭得稀里哗啦的。在宗门里这么多年,从未见他如此伤心。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铁汉柔情?

子翃惊异地瞪大了眼睛,问道:“你干嘛?好端端地怎么哭起来了?有人打你?有人骂你?还是你兜里的钱被人顺走了?”

欧也忽然扭转头放声大哭,双手扶在子翃肩上:“好感动啊!我真的太感动了!长这么大,竟然不知道人世间有这么凄美的故事,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爱,传说中的男女之情?”

子翃见周围的人都回过头来,睁大眼睛惊异地望着他俩,只得尴尬地笑了笑,轻轻拍了拍欧也,说道:“好了好了,多读点书你就知道了,故事是很美,可别学着做渣男就行了。马上开始下一段表演了,好好看看,也算是开开眼界了,回去够你吹上一阵了。”

欧也默默点头,抆干眼泪,又将用过的素绢帕子塞回了子翃胸前的怀兜,子翃一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得神色黯然,轻叹了一声。

诸宫调《西厢记》之后,的确是散乐表演。

所谓散乐,即百戏,宋时散乐有“杂手艺”、“歌舞”、“杂剧”之称,包含着各种民间音乐的新元素。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内容更为繁多,系指筚篥、大鼓、杖鼓、筝、琵琶、方响、拍板、笙、笛、舞旋、杂剧、参军、歌板诸项目。

表演伊始,台中上来一女舞者、乐队十二人,皆身着绯绿、紫青色花衫。前排五人,两人吹筚篥,一人吹笙,一人击腰鼓,一人击大鼓;后排六人,一人击拍板,一人弹琵琶,两人吹横笛,一人击腰鼓,一人吹排箫,还有一人合奏丝竹。

俄顷,百戏入场,旋立其戏竿,登场艺人或男或女,亦皆红巾彩服。

为什么要在台上竖立戏竿呢?

原来,这“百戏”都是在戏竿上表演,是指“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盏注、踢瓶、筋斗、擎戴”等节目,即今日之杂技。

这一段表演甚是精彩,不论女子舞者,还是那戏竿上的杂技艺人,身子皆柔软无骨,动作轻灵,身形敏捷,多种器乐合奏的旋律时而悠扬舒缓,时而紧张动人心魄,背景音乐烘托得恰到好处,许多高难度动作难以想象,直教人连连惊叹。

台下许多人屏息凝视,听得入了神。

也有人激动不已,有观者当场以《鹧鸪天》作新声唱词,和着音调浅吟低唱,甚至连子翃身旁那妇人怀中所抱的三岁小儿,闻曲亦捻手指作拍,应之不差。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小便耳濡目染,身受各种熏陶,京城百姓的音乐素质之高,可见一斑呐。

欧也无意间发现那三岁小二跟着合拍,十分惊异,连忙拉了拉身边的师弟。子翃见状,先是一怔,俄然呵呵一笑,低声说道:“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官家要去找李师师了。”

“为什么?”欧也不解地问道。

子翃正欲作答,不料身旁那妇人转过头来,淡淡一笑,抢先答道:“因为宫廷雅乐至本朝,已然衰落。教坊司艺人匮乏,每每朝廷举办各类活动,皆须从勾栏瓦舍选拔,故艺人多是市井歧路之辈。而樊楼的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王京奴五大名妓个个才艺双绝,为个中翘楚,尤以魁首李师师为最。不找她找谁?才色双收啊!”

“呵呵,这位大婶说的是,说的是。”子翃尴尬地笑了笑,连连点头。

“什么大婶?”那妇人白了子翃一眼,不满地说道,“人家还是姑娘呢!”语罢,搂紧了怀中的小儿。

欧也与子翃相视而笑。

这时,有一位手持“竹竿拂尘”的主持人——“竹竿子”登场报幕:“今日有幸与诸位相聚於此,实乃竺某三生有幸,各位大驾光临,令本场蓬荜生辉!值此清明佳节之际……”

台下众人闻言哄堂大笑。

“竹竿子”不惊不躁,淡淡“哦”了一声,一边偷瞟手中的小纸条,一边改口念着苏东坡教坊词的修改版:“咳咳,值此清明节寄托哀思之际,躬履至仁,诞膺眷命。法天地四时之运,民日用而不知;传祖宗六圣之心,我无为而自化。九德咸事,三年有成。始御八音之和,以临今日之会。人神相庆,夷夏来同。”

待致词完毕,众伶人齐声呼喊口号:“九霄清跸一声雷,万物欣荣意已开。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杓回!”

然后,“竹竿子”深情吟咏道:“东风应律,南龠(yuè)在庭。大地春回,方庆三朝之会;登歌下管,愿闻九奏之和。上悦天颜,下愉百姓。工师奏技,咸踊跃以在庭;稚孺闻音,亦回翔而赴节。方资共乐,岂间微情。上奉宸欢,有请杂剧伶人上场!”

台下气氛活跃,观者顿时掌声如潮。

宋时之杂剧与后世杂剧不同,它是简短的滑稽表演,又称为“滑稽戏”,类同於今日之相声小品,而后世杂剧则是完整剧情的戏剧。

这杂剧只表演两段,前段叫做“艳段”,可由杂剧伶人临场发挥,意在逗人一笑,伶人喜欢编入时务,专拿宰执大臣们开涮,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如王安石、蔡京、秦桧等都被狠狠讥讽过,撰写多篇“教坊词”的苏东坡也被伶人开过玩笑。后段则为正杂剧,是有剧本的戏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