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百七十三 章 人生如戏(2 / 2)

昆羽继圣 山今锦之 4070 字 28天前

随后,三名杂剧伶人饰演的儒生、道士与僧人依次登台,各自解说其教义。

儒生开口先说道:“吾之所学,仁、义、礼、智、信,曰‘五常’。是为人伦之序。”语罢,引经据典,阐述“五常”之大义。

道士听罢,捋了捋胡须,说道:“吾之所学,金、木、水、火、土,曰‘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生生不息,是为天道之序。”亦采引经书,陈述教义。

轮到僧人说话,只见他身着紫色袈裟,走上前来,胸前一侧还有一个绊带,以小玉环勾住,下面缀着一片金锦,谓之“拔遮那环”。这“拔遮那环”看起来没什么,却令喇嘛们艳羡不已,因为,彼时,喇嘛们的衣服上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可是,喇嘛们觉得很好看,便开始人人效仿,流传后世。

那僧人摆了摆手,道:“你二人老生常谈,迂腐得很,不足听也!吾毕生所学,有“五化”,即生、老、病、死、苦。藏经渊奥,非汝等所得闻,当以现世菩萨法理之妙为汝陈之。不服来辩,尽可问之於我。”

儒生自然不服,当即问道:“依足下高见,何谓生?”

僧人道:“内自太学辟雍(辟雍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至下州偏县,凡秀才读书,尽为外舍、内舍、上舍,三舍生尔。华屋美馔,月书季考,三岁大比,省试殿试,一朝金榜题名,脱去白色儒生服,入仕身穿绿袍,上可以穿绯袍、紫袍,为卿为相。国家之於生也如此。”

道人问道:“那何谓老?”

僧人说:“老而孤独贫困,必沦於沟壑。今所在之处立孤老院(养老院),养之终身。国家之於老,如此也。”

儒生复问:“又何谓病?”

僧人道:“不幸罹患重疾,家贫无钱诊治,於是去朝廷或各地郡县官府独资兴建的安济坊、养病坊,抑或去地方豪绅捐建的养济院、养病院,免费获得拯疗救助。

此类收容之处,专养民之贫病者,差医付药,责以十全之效,不但提供诊疗,还提供食物和住所。

寻常病人,按病情轻重分室居住;重病患者,则会住在隔离病室。

而病危无法医治者,会单独住进“将埋院”,病人死亡之后安济坊还会负责料理后事,供给棺材并将其妥善安葬。

此乃安民、养民之政。

发生大灾大疫之时,安济坊、养病院等皆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朝廷适时再令太医局和熟药所提供援助,进行救治,施药赠钱。若遇患病百姓死亡后无亲人为其安葬,朝廷亦会负责处理后事。

神宗时,就连过去在看病诊疗方面没有保证的宦官和宫女都享有了此类医疗保障待遇。

宫人疾病由太医负责诊治,而救治效果会直接影响太医的考核和俸禄。

及至本朝,又设立‘保寿粹和宫’以专养宫人有疾者,馆内专设良医,保证宫人享有良好的诊病和养病环境。

此外,牢狱中也有医院。《安养院记》便说,均是民,均是耳目肢体,其罪至死,法也。欲生之者,吾心也,当死於法,而不当死於病也。

国家其於病,亦如此。”

道人说道:“僧人在安济坊照顾病人,朝廷管理有度,多有奖赏,每年年终要考核,确定级位升降,三年治愈千人便可获赠紫衣和祠部碟各一道。

官家赐予僧人或道士的最高恩典及荣宠,便是得赐紫衣;祠部碟则是祠部发给或售予出家人的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

汝等僧人在安济坊还真是卖力啊。”

“那是自然。”僧人得意地说道,“有利可图、有功可赏,能不跑快点儿吗?”

儒生等不及了,又问道:“那你再说说,何谓死?”

僧人平静地答道:“人生自古谁无死?死者人所不免,唯穷民无所归也。然则,朝廷择空隙之地为‘漏泽园’,是为公墓,无以殓,则与之棺,使得葬埋,春秋享祀,恩及泉壤。国家其於死,也如此。”

道人点点头,最后问道:“何谓苦?”

僧人神情悲苦,摇头轻叹,既而瞑目不应。

儒生急了, 催促再三:“哎,你倒是说呀!快说呀!”

道人也急不可耐地催促道:“快说,快说!别打哑谜!”

僧人眉头紧蹙,一脸悲戚:“生老病死苦,五者中生、老、病、死四者皆有所依,唯有苦者悲愤,税赋乃不可承受之重,百姓所受乃无量之苦啊!”

看到这里,子翃与欧也大惊:“这杂剧伶人演戏,怎敢深作谐谑,如此不讲分寸?这分明是在讥讽时政啊!”

旁边一观者闻言,回头说道:“这里是勾栏瓦舍,还讲那些规矩作甚?只有在国宴上才会把握分寸,毕竟那时有诸国使节在场,不可贸然失了体统。”

言下之意,若没有外国使者在场,杂剧伶人的表演则会非常放肆,这令子翃与欧也二人感到无比震惊。

另一人见他俩那个惊愕的表情,笑道:“实话告诉你们吧,官家早就看过这出戏啦!他也没说什么,只是恻然长思,弗以为罪。”

“啊?哦,原来是这样啊。”子翃这才反应过来,喃喃道。

欧也瘪瘪嘴道:“我说呢!否则如此讽刺时政,公相颜面何存?”

……

不久,演出完毕,散了场,待所有观者离席后,看门人走了过来,笑眯眯地说道:“二位,此间戏曲如何?”

欧也嘿嘿一笑,赞不绝口:“不错不错,有点儿意思!”

看门人淡然一笑,微微颔首,又道:“二位,请随我来。”

子翃与欧也二人对视了一眼,遂站起身来,一言不发地跟在看门人身后,径直去了后台。